□杨波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需要充分发挥金融等要素作用,打通金融服务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堵点难点,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沭阳县是闻名全国的花木之乡,在沭阳农商银行信贷资金的持续支持下,该县花木产业不断在提档升级中迸发生机和活力。截至6月末,累计发放花木产业贷款4.68亿元,支持花木种植户增收致富,“贷”动乡村振兴。
金融机构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了相应的金融产品,深度嵌入特色农业产业链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中,形成对产业链整体支持的最大合力。
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
针对乡村特色农产品种养融资需求,银行业因地制宜推出差异化信贷政策,破解传统农业融资难题。比如,沭阳农商银行立足当地特色产业,通过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特色网点和服务中心,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在产品设计上,银行要匹配产业链特征,如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设计合理期限、额度的全链条信贷产品,或针对养殖业特点开发覆盖育种、育肥到出栏各阶段的专项产品;在抵押担保上,银行应针对农业主体缺乏传统抵押物的问题,探索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推出生物资产抵押;在服务覆盖上,银行应结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特点,完善全方位信贷产品设计,以赋能农业产业全生命周期,助力乡村振兴。
金融是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笔者在基层调研中得知,部分地区农村征信体系和农村要素市场建设起步较晚,涉农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特别是涉农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数据壁垒、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加上涉农数据采集成本高,导致涉农信息碎片化问题较为严重,推高了涉农贷款风险。要进一步打通金融服务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难点堵点,建议深化产业、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首先,打造“产业集群+链长银行+金融方案”新模式。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试点,为特定区域内的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遴选一家银行机构作为链长银行,针对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整合运用信贷、保险、担保、贴息等多种金融工具,设计多样化、差异化金融产品,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适配性。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应收账款、订单、仓单等核心交易数据的融资产品,为涉农经营主体提供更为灵活、高效的信用支持。
其次,完善风险缓释措施。整合部分涉农补贴资金,用好融资担保、农业保险、风险补偿资金池组合工具,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金融资源投入农村特色产业。金融监管机构要强化正向引导,完善金融服务创新激励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推出更多普惠信用产品,加大对首贷客户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单户信用额度,有序扩大普惠服务覆盖面。
最后,创新组合担保方式。对无法提供标准化抵押物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追加保证担保、各类生产要素等非标准债权资产抵押方式,适度放宽准入条件、提高授信额度、简化业务流程,提升各类经营主体的融资服务可得性和满意度。支持保险公司创设推广涉农配套保险产品,重点研发收入保险、产量保险、指数保险、地理标志保险等创新险种,推进农业保险服务向特色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作者系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主任)
配资在线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