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吴大爷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长
知识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学习思考,寻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满肚子鸡汤的吴大爷,一个天天在键盘上敲打心灵,喜欢给人讲知识讲故事的男人。
小时候,我们学会走路、说话、算术,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去爱自己、如何被爱,尤其是在我们被深深伤害的时候。
如果你成长于一个有毒家庭,如果你曾遭遇过言语的冷暴力、情绪的羞辱,甚至身体或心理的遗弃。
那么你可能已经在无意识中,走上了一条名为“靠自己”的生存之路。
而在这条路上,你的坚强,是压抑出来的;你的“独立”,是无奈的替代品。
一、CPTSD:那些我们学会独自承担的一切
展开剩余85%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本质上是一种“依恋障碍”。
它不是一场突发的灾难,而是一种长期累积的被忽视、被误解、被冷落的童年经历所形成的深层心理创伤。
这种创伤不是高调的暴力,而是低剂量、长期且系统性的伤害,比如父母的羞辱、不一致的爱、控制欲、冷漠,或者“你必须优秀我才爱你”的有条件的爱。
于是你不再哭、不再闹、不再请求,不是你长大了,而是你失望够多了。
你开始说服自己,“靠自己最安全”,“独处最自由”,“不要奢望他人”,你装作无所不能,却越来越难以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越来越难相信爱与支持。
二、自我母育:为自己说出那句“你值得被爱”
在CPTSD的疗愈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再抚育”(Reparenting)。意思是:你不能选择自己的原生父母,但你可以选择重新成为自己的父母。
在疗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两件事:
1.自我母育(Self-mothering):在心中种下一句信念——我可爱,我值得被爱;
2.自我父育(Self-fathering):为自己建立界限、目标和保护机制。
这听上去很理性,但其实现实的第一步,可能只是一句来自内心深处的话:
“我很高兴你能来到这个世界上。”
“你不需要完美,我一样爱你并保护你。”
“你可以生气、可以犯错、可以需要人。”
“你是个好人,你值得被爱。”
这些话,如果你的父母从未说过,那就由你自己说给自己听。
从今天开始。
三、不完美的关系,也能养出健康的孩子
很多人对于“爱”有个致命的误解:以为爱必须是完美的、无条件的、永不动摇的。
可人世间没有无条件的关系,除了一个,婴儿和母亲之间那短暂又珍贵的连接。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指出:人的心理健康,依赖于从小获得“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哪怕不多,只要足够稳定、温暖,就足以让孩子长出完整的自我。
所以你看,父母其实不需要完美,他们只需要“足够好”。
哪怕有错,也愿意修复;哪怕迟钝,也愿意陪伴。
问题是,很多人从来没有这个幸运。
他们的父母释放的不是“积极关注”,而是满满的“心理毒素”:
一开口就指责,一不顺就贬低。
哪怕成年之后,一句简短的批评也能引爆你内心的情绪闪回,像是回到了那个被否定的童年。
四、宠物、哭泣、灵性体验:疗愈不止于人际关系
疗愈,不止存在于人类关系中。
很多人从猫、狗、兔子这些哺乳类动物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为什么?
因为它们的依恋需求和人类极其相似,而且不会说“你太敏感”“你不够好”。
此外,真正的疗愈者也可能是你自己眼泪。
“当眼泪倾泻而出时,我知道自己会好起来。”
这不是矫情,而是一种情绪能量终于找到了出口的真实写照。
灵性体验也一样。
很多人会在冥想、祈祷、大自然、甚至写诗和画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人我对立的连接感,一种温柔而坚定的信念:我不是孤单的,我不是不值得的,我不是坏的。
五、我们终将获得心理自由,不再讨好、逃避和自责
在CPTSD幸存者身上,最常见的一种“误操作”是:把爱情当作无条件的爱。
可惜,爱情不是亲情,它更像一场合作共建。
恋爱刚开始或许有短暂的“无条件”,但一段真正成功的亲密关系,需要的是共建、沟通、反馈和修复。
真正好的关系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能文明地处理愤怒和伤害。
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能力。
那些曾被伤害过的孩子,长大后往往面对冲突就逃,面对质疑就沉默,面对亲密就怀疑。
这种“游移”与“讨好”,都源于从前那种被否定、被惩罚的经验。
但请记住,逃避无法换来尊重,讨好换不来真正的安全感。
我们越能自我支持,就越能获得他人的支持。
自我支持的路,是一条正向循环之路。
结语:疗愈不是终点,而是一场练习
心理自由不是“从此没问题”,而是我们终于有了选择的能力:
l不再勉强自己取悦所有人
l不再用愧疚感面对亲情的操控
l不再把自己困在“不够好”的自责里
l不再用糖、酒精、控制欲来替代爱
l不再否定自己的情绪
l不再因为脆弱而羞耻
你不需要一夜重生。
你只需要一天天地,练习做自己的妈妈、做自己的爸爸,练习说出那些从未听过的“温柔语言”。
你可以在镜子前对自己说:
“你让我感到非常骄傲。”
发布于:福建省配资在线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